返回

利用方言因素促进高校现代汉语教学

——以贵州方言为例


作者:○ 聂志

现代汉语是高校有关专业的基础课程,在《现代汉语》教学中合理利用方言因素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方言意识和研究热情。文章探讨了利用方言因素促进高校《现代汉语》教学的问题,分析了其在保证现代汉语体系的完整性、有助于古今汉语的联系和比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方言意识和研究热情等方面的意义。 摘要为:在《现代汉语》教学中合理利用方言因素,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和语言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方言意识和研究热情。 因此,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注意与实际相结合,将方言因素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以此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语言应用能力。

《现代汉语》是高校有关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先行必修课程。在该课程教学中合理利用方言因素,有 针对性地将方言与普通话结合分析,可以让 学生在对比中加深对普通话的认识,从而更 好地遵守普通话的规范,提高其现代汉语水平。

笔者在贵州师范大学长期从事《现代汉语》课程的教学工作,所任教班级的学生,大 多数来自贵州各县市,说汉语贵州方言,探讨利用方言因素促进高校《现代汉语》教学的问题,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高校《现代汉语》教学中利用方言因素的意义

1. 保证现代汉语体系的完整性

现代汉语是现代汉民族的语言,包括普 通话和各种方言。普通话和方言之间在语音、词汇、语法上存在着差别,但也有很多共 性。在《现代汉语》的教学中如果只关注普 通话而忽视方言因素,显然是不全面不完整 的。作为主线的普通话固然是主要的描述对象,作为副线的方言也应受到重视。在 《现代汉语》教学中渗透方言因素,主要目的不是强调方言,而是加深对普通话的认识。如果把现代汉语单纯地理解为普通话,既破坏了现代汉语体系的完整性,也不利于方言区学生对现代汉语知识的学习和应用。

2. 有助于古今汉语的联系和比较

方言和普通话都由古代汉语发展演变 而来,但方言的变化速度没有普通话快,因此古代汉语的一些特点,得以在方言中不同程度地保留。方言与普通话之间有许多语言要素可以相互印证,相互补充说明。分析方言和普通话之间的异同,不能不涉及方言与古代汉语的比较,比如古代语音的演变,古代词汇的沿用,甚至包括古代语法特点的保留。通过方言,将古今汉语联系到一起, 无疑会使学生的视野更加开阔,知识更加丰富,这样他们对汉语现象的分析也自然会更加科学和准确。利用方言将古今汉语结合分析,也能为学生后续的古代汉语学习奠定基础,促进学生课程知识体系的有效衔接。

3. 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与其他汉语言文学类课程相比,《现代 汉语》相对缺乏生动性和趣味性,还可能存在教学方式单一,教学互动性不强等问题。如果教师在该课程的教学中,注意采用学生熟悉的方言语料,既能体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也可以改变学生心目中语言知识抽象枯燥的印象。例如,贵州各地方言声母多平翘舌不分,如果在普通话中不区分这两组声母,讲“我在家中当主妇”听起来如同“我在家中当祖父”,可能让人产生误解,啼笑皆非;贵州方言保留一些古音的特点,如“鞋子”音同“孩子”,如果在外地把“买鞋子”说成“买孩子”,不明白的人听了可能会误会。 这些方言现象不但有趣,也能说明学好普通话的重要性。现代汉语熟语教学涉及歇后语,贵州方言中的歇后语也颇为有趣,可以作为教学的有益补充。如:“ 跛子进医院 ——自觉(治脚)”,或者“烂泥巴搭田坎—— 扶(糊)不起”等。在教学中适当利用方言因 素,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4.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方言意识和研究热情

在《现代汉语》课堂上引入方言内容,有 助于克服学生方言落后的思想,使他们认识到普通话和方言本无好坏优劣之分。结合、 对照汉语方言来讲解、教授现代汉语知识, 能拓宽学生语言学的知识面,培养他们对语 言的敏锐观察力,提高其分析语言问题的能力,为其他语言类课程的学习和更高阶段的深造打下坚实的基础。《现代汉语》教学中加入方言例证,可以使学生对语言规律的认识更加深刻,激发他们探究语言现象和奥秘的热情。部分学生可能因此走上方言研究、语言研究的道路,从而为保护祖国语言资源, 促进祖国语言文化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二、利用方言因素促进高校《现代汉语》教学的实践

1. 语音教学实践

在《现代汉语》课堂教学中,语音部分是 老师最头疼的,学生听了半天可能还是如坠 云里雾里,教学很难达到理想效果。但若能 巧妙结合学生的方言来教学,就会使抽象的 理论变得具体可感,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例如,辅音“ng”在普通话中是后鼻音韵尾,学生不知道它作为舌面后音如何发音。对此,笔者让学生用贵州方言发“爱、安”两字的音,然后指出这两个音节的声母就是舌面后音“ng”,学生一下子恍然大悟。关于鼻化元音,笔者说有些方言区的人发前后鼻音韵母时,主要元音带有鼻音色彩,而韵尾鼻音没有切实发出来,因此形成鼻化元音,学生似懂非懂。笔者告诉学生,贵州惠水、长顺等县方言就有鼻化元音,如班上有这些县份的学生,可以请他们来演示,其他学生很容易就明白鼻化元音的特点,并能准确发音。八个标准元音中的“e”,部分学生感到陌生,因为普通话里没有这个韵母。笔者让学生用贵州方言说常用词“晓得”,待学生说完,笔者指出其中“得”的韵母就是“e”,学生马上就能掌握,且记忆非常牢固。

声调在方言中的演变具有不平衡性,贵州部分县市方言还保留入声调,如都匀、赤 水等地方言。如班上有这些地方的学生,可以请他们演示发音,其他学生就会对入声调有直接具体的印象。讲入声调的古今演变, 如果只讲在普通话中是“入派四声”并加以分析,学生往往觉得复杂繁难,讲了几乎等于白讲。这时可以联系方言告诉学生,在贵州没有入声的方言里,古入声字绝大部分都读阳平。贵州方言里读阳平,而在普通话里读阴平、上声、去声的字,如“发、刷、甲、笔、 客、月”等,都是古代的入声字;少数古入声字在贵州方言和普通话里都读阳平,单独记忆即可。

在现代汉语语音教学中,指导学生进行语音辨正非常关键。将方言语音与普通话语音的不同之处找出来,总结对应规律,有 的放矢地进行辨正,能促使学生摆脱方言声 母、韵母、声调的影响,快速提高普通话水平。

2. 词汇教学实践

词汇教学部分注入方言因素,可以使学 生更加明了现代汉语词汇系统的构成,提高其观察语言中词汇特色的能力和分析日常生活中语言现象的能力。通过介绍方言常用词汇,并与普通话词汇进行比较,可以使学生在用普通话交流时避免混杂方言词汇。

贵州方言继承了大量的古代汉语词汇, 显示出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如“ 菢”指“(禽类)孵蛋”,《集韵》:菢,薄报切,鸟伏卵; “嚇”指“吓、吓唬”,《玉篇》:嚇,呼驾切,以口拒人谓之嚇,又呼格切;“晏”指“晚、迟”,《广 雅》:晏,晚也,乌旰切。普通话中也有古语 词,但没有方言中多,这体现方言的存古现象,它对研究汉语的历史发展极其重要。

普通话有大量外来词,贵州方言也有, 如“番薯、洋芋、海茄”等。“番”长期用来表示与华夏相区别的有关事物,“洋”是晚清以来 汉语外来词的主要义标,“海”表示与“海洋、海外”相关,这些外来词是外来事物引进时在方言中留下的烙印。

部分贵州方言词汇的构成方式与普通话不太相同,教学中指出这种现象,提示学生关注,有利于他们排除方言干扰,更顺利地学习普通话词汇。有语素顺序不同于普通话的复合词,如“闹热、人客、强勉”等;有普通话不能重叠而贵州方言能重叠的,如“杯杯、锤锤、短短(短处)、颗颗(颗粒)”等; 某些词缀,在贵州方言中的构词能力更强, 如“子”尾,可说“蜂子、树子、羊子”。在讲完现代汉语的构词方式后,让学生总结整理自己方言的构词特点,并与普通话进行比较, 既能锻炼他们的思考和动手能力,又能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

方言词汇是普通话词汇的重要来源。一些贵州方言或西南官话的常用词,已经完全加入普通话词汇的行列,如“搞、晓得”;有些虽为方言词,但已为方言区外许多人熟知,因此被收入《现代汉语词典》,如“洋芋、打牙祭、摆龙门阵”。通过对普通话和方言词汇的比较讲解,可以使学生对现代汉语词汇的了解更加深入全面,还能培养他们对方言词汇的敏感性,以及用所学知识分析有关词汇现象的能力。

3. 语法教学实践

在语法教学中,教师如果单纯立足于普 通话来讲解,学生对有些知识的掌握存在一 定难度,如果引入他们熟悉的方言语料,相 关知识难点就可能被轻松揭示,显得一目了然。

贵州方言有一些特别的生动式形容词, 有 ABB 式的“新崭崭、瘦筋筋、薄非非、松垮垮”等,还有能产性极强的“倒A 不 B”式和“A 眉A 眼”式,如“倒粗不细、倒土不洋、倒老不少”以及“怪眉怪眼、歪眉歪眼、懒眉懒眼” 等。在现代汉语形容词教学中结合方言特点,可以加深学生对生动式形容词的认识, 也有利于提高教学的趣味性。

贵州方言的“倒”,可以是动词作结果补语,如“买倒书”,相当于普通话的“到”;可以是助词表持续,如“看倒路”,相当于普通话轻声的“着”。贵州方言中介词“着”表被动, 相当于普通话的介词“被、叫、让”,如“着人打了”。将贵州方言中常用的“倒”和“着”等虚词与普通话中相应的词对比讲解,可以有效减少学生在普通话相关语法知识的学习和运用中受方言影响而产生的偏误。

虚词“了”在普通话中既可以是动态助词,也可以是语气助词,如:“他洗了衣服了。”在贵州方言中,则是这样说:“他洗掉衣服了。”显然,“掉”是动态助词,“了”是语气词。普通话中,在句末的“了”可能兼有动态助词和语气词的功能,如:“衣服他洗了。”而在贵州方言中,由于“掉”和“了”不同音,它们各自的功能不能叠加合并,因此要说成“衣服他洗掉了。”通过与贵州方言语料的比 较,普通话两个同音的“了”的不同语法意义清晰明了,学生轻松掌握且记忆深刻。

笔者认为,在《现代汉语》教学中有意识地利用方言因素,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不但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轻松突破一些知识难点,甚至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研究语言问题的能力,并且对保护和传承方言, 弘扬传统文化、地方文化有积极意义。当然,利用方言因素一定要把握好尺度,不能主次颠倒,将《现代汉语》课上成《汉语方言学》课。选用的方言语料,必须是学生熟知的、易于理解的,最好还具有一定趣味性。

(作者系文学院教师、文学·教育与文化传播研究中心研究员)


贵州师范大学 版权所有    在线投稿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9433次访问,全刊已有5958454次访问